人民日報法人微博連發6條微博,為楊飛募集善款,圖為其中一條微博截圖。
  如何使網絡成為慈善的重要渠道,而不是騙捐、詐捐的淵藪?
  在楊飛生病期間,父親已經趕回老家替他申請當地的大病救助,學校針對學生的醫保也在發揮作用,政府方面也有救助,不過,針對五六十萬的醫療費,這些救助仍然不夠。
  所以,馬永紅一直向記者道謝。因為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的發佈,加上許多網友的轉發,他的困境成了熱點事件,巨大的匯聚效應產生了,一個本來註定悲傷的故事改寫了。
  但他同時也很惋惜。2006年,他在支教時,也試圖救助村裡一個患白血病的中學生。“我們去高校進行現場募集、拍賣自己的小說。在廣場募集時被安保人員驅趕,她母親哭著跪在地上哀求……可是效果,還是一般。” 馬永紅說,當時,不懂網絡,集不來足夠的資金,最後,孩子沒有救活。
  現在,像楊飛這樣需要大病救助的人很多。除了基礎性的制度保障,有時候,更需要動員社會救助的力量,而網絡可以凝聚的力量有目共睹。截至2013年底,中國網民數量達到6億多。可以想象,哪怕只有1%的網民每人只捐一元,捐贈的數目也非常大。用好了,網絡慈善威力巨大。
  然而,另一方面,網絡有匿名性的特征,募捐者和捐贈者雙方無法直接見面,捐贈行為靠愛心支撐。這種行為目前較難受第三方監督。在慈善事件經常被曝“詐捐”“騙捐”的情況下,如果網絡慈善出現了欺騙行為,那無疑將會損傷社會信用,打擊民眾的慈善熱情。此外,誰想上網募捐就募捐,也沒個程序、沒個章法,也容易出問題。
  網絡慈善作為新生事物,我們能做的應該是多關心、多呵護,使其健康成長。作為募捐方,應該儘量透明、公開,對於社會上產生的質疑多一份回應和耐心解釋。作為政府部門,可以多給予這些行為一些支持,想辦法使其在規範、合法的路徑上進行,同時,對於假冒慈善行為要依法進行嚴厲打擊。
  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,多一個渠道,就多一份希望,更何況如此有力的渠道呢。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,開闢更大空間做慈善,值得我們下大功夫去發現、去研究。
  (本報記者 方敏)  (原標題:慈善要點贊 詐騙要法辦(記者手記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73sihog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